3月16日,《經濟日報》刊發了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、浙江省輿情研究中心執行秘書長章秀英署名文章《激發文化消費潛力》
報道鏈接:http://paper.ce.cn/pc/content/202403/16/content_291316.html
全文刊登如下:
激發文化消費潛力
章秀英
今年《政府工作報告》提出,積極培育智能家居、文娛旅游、體育賽事、國貨“潮品”等新的消費增長點。作為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之一,文化消費市場正呈現出相當可觀的發展潛力。
2023年,全國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金額2904元,增長17.6%。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15.3%。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文化產品質量不斷提升,一些融合數字技術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“爆款”多有問世。
與此同時,一系列利好政策也相繼出臺。《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》等政策明確提出,注重利用新技術發掘中華文化寶貴資源,促進文化、旅游與現代技術相互融合。要通過產業融合、提高消費便捷程度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、加大財政支持等一系列舉措,優化制度環境,強化要素保障,為激發居民文化消費潛力創造條件。
不過,制約文化消費擴大升級的因素仍然不少。比如,高質量的原創性、高附加值、內容優質的文化產品供給不足,文化消費存在“符號化”“娛樂化”傾向;數字文化產品認定標準和產品評價體系還未建立,數字演藝等文化商業生態尚未形成;侵害消費者權益情況依然存在;等等。未來,應抓住這些關鍵問題,把精品內容生產作為高質量文化消費的根本,不斷擴大優質的文化供給。
一方面,加強政策支持。在多元主體之間建立健全競爭激勵和責任約束機制,通過專項資金、稅收優惠、獎勵補貼等方式,鼓勵文化產業業態創新,激勵從業者向社會提供更多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。制定和推廣數字文化產品行業標準,建立健全網絡文化消費監管機制,規范文化市場秩序。加強交易會、博覽會、文化消費綜合服務數字化平臺建設,為促進文化消費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。
另一方面,增強創新動力。促進文化產品與人才、科技、產權、信息、資金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,降低文化企業運營成本。加快數字技術同影視創作、動漫設計、游戲開發、休閑旅游等相關產業深度融合,延長和拓寬產業鏈,打造沉浸式體驗型文化消費新模式。創新金融支持機制,積極探索文化市場資本運營新模式,吸引各類優質資本投資文化企業生產運營。培育壯大文化創意和文化經營管理人才隊伍,為開發思想性、藝術性、觀賞性俱佳的優秀文化產品,以及進行產業化生產與價值傳播提供人才保障。